相关搜索:慢性肾炎 肾小球肾炎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百年传承 肾科世家 > 邹云翔传奇 >
邹云翔传奇

医界鸿儒,一代宗师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8-09-11 08:19

医界鸿儒,一代宗师

——记著名中医学家、学者、教授邹云翔先生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任记者  华晓青

 

        1897年的隆冬季节,江南水乡无锡东绛镇梁南邹家一男婴呱呱坠地,家人为其取名云翔,奇予了志存高远、造福桑梓的期许。邹云翔在弥漫着云林画意的家乡接受启蒙。少年子弟江湖老,直到耄耋之年,他都乡音无改,气韵灵动、敏慧秀逸的江南文化,赋于他寓博大轩昂于平和清丽之中的独特襟怀。

        一如历代医家圣手,邹云翔走的亦是由儒而医之路。“良医应有良相之才”。在邹云翔先生从医执教的七十多年中,他博学精钻,刻苦自励,成为著名的中医学家、全国首批中医学博士生导师,精于肾病、老年病的诊治。曾任江苏省一至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届代表,中共江苏省委笫六届候补委员,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卫牛部医学科学委员尝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并长期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医师。也许罗列总嫌枯涩,然而透过邹云翔先生的这些人生表征,有一种淳厚深邃的人格光辉绵延闪耀。

 

名儒名医堆化境

        幼年邹云翔就读于家乡农村私塾学堂,勤奋好学,少时即能背诵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及《古文观止》中的名篇名节。在参加无锡地区会考时,曾名列榜首。15岁执教私塾。18岁考入无游戏著名学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甲种讲习科,学习成绩优秀。   

        1916年毕业后,先后任小学、中学教师、校长,从教之余,奋研文史,泛读《离骚》、《史记》、《伯夷传》、《扁鹊仓公传》等名著。20史记20年代至30年代中,在上海《申报》、《时事新报》、《新闻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有《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书类目录学分析论析》、《离骚校仇》、《白师断片》、《韩师吟赏》等数十篇20余万字的文章。其后,为深研中国古典文学,又拜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著名教育家、经学大师唐文治先生为师,从此经史、文学大进。唐先生曾在其作文中评语:“气象崇宏,洵是有志之士。杰作也!勉之!勉之!”常获文课甲等奖。

        邹云翔先生从医,是偶然也是必然。1925年,江南一带流行暑疫,先生慈母不幸传染,虽延医诊治,终失治而亡。先生痛己不能医,悟得“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的人生道理,遂发愤学医,师从孟河名医费伯雄高足刘莲荪先生。1929年,无锡又值暑疫流行,先生遵师命悬壶乡里,为农民义务诊病。在三个月的暑疫流行期间,他跑遍了五个村近百户农户,所治皆愈。1931年秋,同乡华庄旺安村人华颂文,忽染重病,高烧不退,请城乡名医诊治均未见效,病情日见加重,神昏数日,诸医束手,辞谢另请高明。其父华敬珊慕名邹云翔先生,敬请往诊。邹云翔先生确诊病人患的是伤寒病,乃参考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等著述,悉心辩证施方。半月内,不管阴晴风雨,每日步行往返十华里为病人复诊治疗,终使病人奇迹般地热退神清,不久即康复痊愈。华敬珊为感谢先生医术高明.遇难不弃,遇险而进的医德医风,特请无锡著名书法家庄凤岗先生题写“仲景功臣”横匾,披红戴绿,一路鼓乐,送至邹云翔诊所。

        正是以中国儒家思想中忧国忧民、匡世济世、奉献社会等一系列闪烁着人文光辉的学理为思想根基,邹云翔先生的从医生涯从一开始就以“立身、直言、立德”的人生理想为标杆。正是在这种高尚理想境界的引导下,数十年献身杏坛,活人无数,辛苦、烦难甚至生命危险都甘之若饴。早年,先生就著有《麦秋忧语》、《讨债赋》等伤时感怀、针砭时弊诗作,可见其心一斑。  

        1937年抗战爆发后,郜邹云翔先生在沪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担任中医救伤医院内科主任,辗转南京、武汉、宜昌、万县、重庆。1942年经王昆仑先生推荐,冒白色恐怖险境.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义务会医。当时在《新华}{报》工作的戈宝权先生患严重肾病,全身浮舯,有胸、腹水,被当地大医院判为死刑。邹云翔先生被荐接诊后,认为病人病情确实非常危急,其脉细沉但尺脉有根,尚有救冶希望,即投防己黄芪汤合五皮饮复方治之,其中又融合王清任的医疗经验,初用生黄芪、青防风、防己、白术、茯苓皮、大腹皮、广陈皮、生姜皮、炙桂枝、淡附片诸药。经数月调治,日渐康复。邹云翔先生在重庆由于接近党内同志和进步人士,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免费治病,并介绍到熟识的药店降价配药,受到特务跟踪和纠缠,还威胁要勒令驱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邹云翔先生继续为大家服务。郭沫若先生后来在《申诉关于中医科学化问题》一文中谈到:“又如肾脏病,近时陪都友人中盛传中医有效。因为曹孟君女士曾患此病,亦服此中医之药而愈。”郭老所措“某中医”即邹云翔先生。

        邹云翔先生医术造诣极探,临床经验丰富,精于内、妇、儿科,擅治疑难杂症和温热病.尤对肾并、老年病有专长。他在医学上的重大成就,得益于他深厚的史、史、哲等多学科基础,可谓博学多才,触类旁通;他精研医籍,吸取多流派之长,悉心钻研,开阔思路,他勇于实践,总结经验,不断吸收先进科学技术,古为争用,洋为中用,在医届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据邹云翔先生嗣哲、著名肾病专家邹燕勤教授介绍,邹老一生研读的文、史、哲典籍数千册,医学典籍二万多册,其中《黄帝内经》圈点过四部,读过多遍;《张氏类经》圈点三部,阅过数遍;《医醇?义》圈点过五部,看过很多遍,井将其中的精华编成“邹氏歌诀“,背诵如流;《神农本草羟》、《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备要》、《本草求真》都看过多遍,圈点过多次。朱笔留在书上,精华奥妙自然融入邹老心中。

        转易多师,兼收并蓄,是邹云翔先生卓然大家的又一奥义。邹老早年学医曾师事六人,而一事师、一日师更多。

        邹云翔先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建国后,他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1955平出版了我国第都一部中医肾病专著《中医肾病疗法》以及《中医验方交流集》、《中医验方交流续集》,1981年出版了《邹云翔医案选》,系统记载了治疗肾病及疑难杂症的经验。

        邹云翔先生在七十多年从医执教生涯中,都身体力行中医主体论思想.坚持中医中药的主体作用。他常言“中医有这种责任,就是要用中医中药治好人”,要勇于负责,敢担风险。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必须要有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但同时他又注意吸收现代医学的检查、诊断知识,为我所用,显示了兼容思想。邹云翔先生中医主体论思想以中国哲学天人相应,辨证简约,灵动发展为总领,把传统中医学“遣方用药、灵活化裁”推向极致,如以补配消、以塞配通、以温配清、以降配升、以敛配散等独特经验,用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先生的中医主体论思想,源于对中医学的深刻认识和独到把握,相信随着对祖国中医药宝库的探入挖掘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先生的思想将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焕发出勃勃生机。  

 

橘井葳蕤香遐尔

        邹云翔教授从医执教,一贯重视培育人才,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学术经验。

        早在1935年,应上海名医丁忡英邀请,任《光华医药杂志》社副总编辑,实主其事。

        1949年全国解放,先生自南京回无锡,以焕发的精神投身建设事业,他同无锡季鸣九、丁士庸、锺庸根、万宝书等名医创办“医师进修学日班’,亲自执教,造就培养了一批优秀医师。1954年回南京,奉命创建国家第一所中医院,即江苏省中医院,担任副院长、院长。医院延请顾彦,汇集省内名老中医,奠定了江苏省中医发展基础。1958年任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即江苏省中医院院长。

        邹云翔先生为我国中医事业发展呕心沥血。早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国民党当局取缔中医主张,他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徒手请愿,为挽救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奔走呼吁。邹先生治学虚心严谨,认为医者无流派之分。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汗用麻黄,吐用瓜蒂,下用承气,温用附、桂,寒用芩、连,滋阴用猪肤,补益有参、芪,大毒有乌、附,随证治之,何派之有!金元四家的相互争鸣,发展和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然后之学者,将金元四家分为四派,宗东垣则偏于升补,宗丹溪则偏于清降,师东垣则诋丹溪,师丹溪则呵东垣。实则东垣治火,必不执于升提;丹溪治脾虚,断不泥于凉润。邹老还认为,寒热温凉,应视病情需要,当用则用,虽承气不嫌其猛,附、桂不嫌其温,参、芪不嫌其补,知、柏不嫌其寒。用之得当,乌头可以活人;不得其当,人参可以误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邹老对中医流派之说作过评论,全国解放后更力排中医界流派之争,竭力倡导中医界的学术上药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较大的影响。解放后也曾发表《为发掘我省中医药文化遗产的动议》和《谈中医人才成长的问题》等多篇专论,可谓语重心长。文中说:“要赶上客观形势,必须双轨并进,一面由院校培植,一面鼓励前辈老先生带收徒弟,群策群力,才能完成者一艰巨任务。”“如何教学、教会、教好,做老师的对学生应同自己的子女一般看待,尽心地教到他有兴趣地学,教到他能全部领会,教到他同老师一样。……徒弟的善学,要归功于老师的善教。”由于他诲人不倦的教导,培养了一批高徒,不少已是国内中医界高水平的骨干力量,著名的学者。正如陈敏章部长评题“德高业精济世,育人一代名医”,是非常确切的。

         邹云翔先生一辈子好学不倦,他曾给自己立下座右铭:“见长于己者,即学之”,而对矢志上进的后学,他更是诲人不倦。年近九旬,他还培养了三位中医博士生,现任江苏省中医院全国中医肾脏病医疗中心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的王钢教授,就是邹老亲授的博士生。

        “岂只活人术,端怀济世心”。邹老创制的“邹氏保肾丸”用于临床,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有效率达70%以上。他的经验方“肾炎宁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总有效率达80%左右。1983年邹老又和有关科研人员合作,研制成功《邹云翔教授肾系疾病诊疗及教学经验应用软件》。此软件储存了828个症状信息,总结了肾系疾病316个主证和50多个兼证,能使用360多味中药和739个基本方剂,可对肾脏系统的13种疾病作辨证治疗。经700多病人,1万多人次的肾病诊治,有效率达90%。现这一软件已交流海内外,泽被世界各地患者。

        可以告慰邹老的是,他所创建和领导的江苏省中医院肾病科已成为全国中医同行中最有权威的专科。1996年被国家最先验收批准为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该中心在邹老嗣哲、学术带头人邹燕勤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王钢教授的领导下,人才梯队合理精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目前有二层楼的88张现代化设施的床位,有国家三级实验室,近期又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今年又被江苏省卫生厅批准为“江苏省135中医肾病医学重点学科”。可谓后继有人,事业兴旺。

 

“无闲斋”主道长存

        1988年2月3日,一代宗师邹云翔先生在南京溘然长逝,享年92岁,仁者寿。

        在那些悲痛难抑的日子里,前往邹老先生生前上海路2号寓所——“无闲斋”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其中有各地政府官员,有中央领导送的花圈,有的派人来宁,还有各界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和教师。来自无锡南泉中心小学的苏秋林老师禁不住双泪长流。他难忘在80年代初自己身患肾病重症,生命垂危的时候,是邹老为他亲自诊治达临床痊愈而稳定至今。考虑到苏老师患病后经济困难,邹老曾数次留吃留住,甚至还亲自张罗铺被、拉电灯,并以写信、交谈等方式给予无微不至的精神关怀。我作为记者与后辈,参与了吊唁。600余人的告别长队,涌动着对邹老的敬仰与怀念。

 

品端术正勤为民

        邹云翔先生曾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卓著的疗效使其声誉日隆,真可谓是“枫叶老来分外红”,长期出诊北京等地,直至86岁高龄。可贵的是他始终葆有淡泊和谦逊的品性。邹老治病部分领导同志和一般同志,他为普通百姓诊治一样认真仔细,且多义诊。他急病人所急,病人也把他视为至亲好友,甚至成为莫逆之交。张文康部长评题“一生奋斗扬岐黄,品端术正勤为民”,正是邹老精神的真实写照。

        晚年的邹老卸去了许多社会工作,然而研读医书,捧读古籍,在家义诊,下围棋和把玩他收藏的上百家书法名帖成为“无闲斋”主经常的“功课”。他还常与棋友、书友、画友聚首畅怀,并以保护他们的健康为己任。棋圣聂卫平、世界围棋冠军邵震中等都光临过邹老寓所。

       “健身之道在于动”。邹老曾总结了四十字健身口诀:动则身健,不动则衰。慎于饮食,保护脾胃。豆浆清平,保健佳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多种娱乐,怡情悦性。

        他喜欢下棋,他撰写的《围棋与健康》、《得杯颂》等文章刊载于《围棋》杂志,曾获江苏省围棋段位评委会五段棋手荣誉证书。

        读书,阅报,看京戏,听说书……平日里粗茶淡饭,青褐的对襟中装是他惯常的衣着……

        然而老人也有情切之处。适逢近代文学大师唐文治先生诞辰120周年,邹老爰作《尊师颂》七绝五首,以表达对为自己一生打下学术思想根基的老师敬仰缅怀之意。七绝五首首首都有自注,其中一首写道:

潜研经术觉先知

当代郑君是我师

首善堂中长一揖

门开槐市授无私

        郑君乃汉代名儒郑玄,此处借指唐文治先生,他对唐先生是如此念念在怀,对培育、教导、提携过他的先生都铭感于心,曾作《留念册》,传至后人,以示不忘。

       《留念册》上记有这些先生的大名:

        刘莲荪,费伯雄高足,武进籍名医,我的启蒙老师。

        秦执中,教育界老前辈,曾任无锡教育学会副会长,识吾之才,器重于我,曾介绍我到其好友唐文治先生门下潜研经学。

        丁仲英,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理事长,医道很高,办有《光华医药杂志》,任我为主编。吾师之,受益匪浅。

        张嘉炳,喉科专家,抗战避难途中同行,边行边学,深得张师垂爱,故不能忘。

        王昆仑,系无锡同乡,在国难当头的1942年,于重庆介绍我至中苏文华协会任义务会医。解放后,又多次介绍我去北京工作。后因参加创建江苏省中医院重任在身,未能前往,只在后来去北京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党内外著名人士看过病。王君之爱,吾当记之。

        ……

 

        1997年,邹云翔先生诞辰100周年,由邹燕勤、王钢教授所编的《邹云翔学术思想研究选集》出版。邹老学生、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周仲瑛教授深情地作一联句:“杏林旗手肾病宗师,承先启后桃李成蹊”,表述了学界后人对邹老永远的钦敬之情。



更多>>百年传承 肾科世家

更多>>症状索引


苏ICP备1207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