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慢性肾炎 肾小球肾炎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中医内科 > 中医调理 >
中医调理

利尿剂的分类以及副作用

来源:未知 作者:njboda 时间:2019-03-15 01:17

利尿剂在肾脏病中经常使用,要充分认识到利尿剂的种类以及副作用就能初步懂得运用。以下初步介绍利尿剂的分类以及副作用。
    分类临床上根据其利尿效能将利尿药划分为高效能、中效能和低效能3个等级:①高效能利尿药。又称髓襻利尿药。最常用的是呋喃苯胺酸(速尿),利尿酸钠使用较少,可能因其副作用较大。丁苯氧酸作用更强。②中效能利尿药。最常用的是噻嗪类利尿药,如双氢氯噻嗪。③低效能利尿药。又称留钾利尿药。常与噻嗪类药物联合应用。一方面增加噻嗪类疗效,另一方面减少钾的排出。有螺旋内酯(又称安体舒通)、氨苯蝶啶、氨氯吡咪。另外尚有渗透性利尿药。有机汞利尿药(如汞撒利)因毒性大已被淘汰。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利尿作用弱,目前眼科用于降低眼压,治疗青光眼等。
    副作用除了留钾利尿药外,多数利尿药在利尿同时排大量钾,可导致低钾血症。另外尚可引起低镁。有时引起低钠、低血压,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个别情况可致高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髓襻利尿药和留钾利尿药均可引起尿酸盐潴留而发生高尿酸血症,临床表现为痛风。用噻嗪类和速尿时也可发生糖尿病样的糖耐量曲线,此时甚至需按糖尿病治疗。患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急速利尿可引起急性尿潴留。应用大剂量髓襻利尿药,在肾衰患者更容易引起耳毒反应,表现为一时性或永久性耳聋。因此在应用利尿药期间应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定期测体重,查血压,检查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等。
1.利尿剂的“心脏毒性” 1987年美国著名心脏专家Kaplan等认为氢氯噻嗪不能减少心肌梗塞发生率,可能由于“心脏毒性”和脂质代谢紊乱所致。美国多项危险因子干预试验发现高血压病人伴心电图异常者,用利尿剂后猝死增加。1988年Framingham的流行病学观察也报告认为利尿剂治疗高血压有增加猝死的危险。但也有学者在评定研究多个报告数据后认为无论有无低血钾,噻嗪类利尿剂不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2.低钾血症各种利尿剂大约减少血钾0.5mmol/L,有些病人可维持血钾在正常范围,但有10-15%的病人血钾可降至小于3.5mmol/L,有些病人即使血钾正常,但整个体内处于缺钾状态,也可在应激反应时钾进入细胞内发生低血钾,可增加应激反应心肌缺血导致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各种利尿剂中,噻嗪类利尿剂和速尿引起低血钾较为明显,长效的噻嗪类利尿剂(如氯噻酮)比中效的氢氯噻嗪更明显,氢氯噻嗪引起的低血钾与剂量相关,剂量越大,低血钾的发生率越高。若适度的限钠(60-80mEg/日)丢钾最少,高钠或过度限钠低血钾都很明显。故应用时可加保钾利尿剂或适量补钾。
3、糖代谢 有些研究证明氢氯噻嗪可使空腹血糖增加,糖耐量下降并增加高血压病人的胰岛素抵抗。
4、脂代谢大多数报告氢氯噻嗪长期应用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主要是影响脂肪酶的活性,使甘油三酯分解代谢减少甘油三酯升高;也可引起轻度胆固醇增加


更多>>百年传承 肾科世家

更多>>症状索引


苏ICP备12079247号